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被壓迫者劇場——一條永恆的解放道路(之三)

**********************************************************************
被壓迫者劇場通過一、敘事(Narrative)創作二、多元對話(Dialog)、三、反思(Reflection)、四、行動(Action)四項元素攪動參與者身心匯聚能量,成就和人們一起行動相互陪伴、激盪碰撞、對話和轉化生命的解放教育歷程。這四項元素互為表裡,且相互堆疊建構出螺旋上升的支撐力量,是參與者建構自我,批判和轉化社會的基礎。

這一篇是關於攪動生命的第三項元素:反思
*****************************************************************************
文︰萬佩萱   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執行長                      




TO是一個共學場域。參與者在工作坊與劇場回顧生命、傾聽多元觀點,重新認識身體和內在經驗,探索個人及社群議題成因,過程中,自我覺察與反思是促成轉化的初始契機。如P. Freire所言:解放(從來)不是一個禮物,也不是一項成就,而是一種互動過程。TO用遊戲戲劇即興創作將自身議題客觀化,進而挑戰那些被固化了的社會觀點,喚醒沉睡的批判意識——檢視詮釋議題的觀點、立場與背景,覺察刻板印象,留意互為主體的態度,理解並接納多元文化過程因而成為培力(empowerment)的教育旅程。

TO以劇場作為轉動生命重構人性化社會的工具,也是創造轉化個人和社群的創新過程。該轉化過程具有三個層次意涵:

一、互為主體的看見:傳統戲劇創作以導演的價值與權力為核心,其意義的產生只屬於導演本人。Boal選擇其道而行。他在著作《被壓迫者劇場》的序文中說:我,Augusto Boal,希望觀眾發揮演員的作用,介入色和舞臺,佔領舞台、改變(被壓迫的宿命)結局。 為了反抗觀眾與戲劇兩者間被象徵專業的權威舞臺隔離,他提出由市井小民集體創造與創作的被壓迫者美學概念。其美學概念旨在促進被壓迫者透過劇場的審美手段激勵其美感與智慧,以擴大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並傳遞發現、創造和重新創造知識的可能性。

TO以個與集體敘事做為美學素材,鼓勵人們在創作的過程除看見彼此的相同外,也能覺察彼此的差異;用合作取代競爭每一位參與的個人都能在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至於群體的創意亦成為個人的成就。

二、過程的美學:TO是多元生命經驗真誠相遇的對話過程。參與者在劇場創造的各種形式與意念的場景,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持續解構、重構,是對話、分享和反思的歷程。在這集體創作同時獲益的場域,過程本身就是美學!

三、知識的共有:集體創作的概念是創作過程所產生的意義和知識為參與者們共同擁有,而非任何個人單獨擁有。傳統社會研究倫理,知識的生產屬於研究者,被研究者往往被定位為無知的狀態。例如人類學家進行社群研究,是「我」來研究「他們」的生活文化,知識產出屬於「我」,最後知識也被「我」帶走。又或,劇作家採集特定社群的故事編輯成劇本,人們處於被動、提供戲劇素材的位置,社群成為被消費的「他者」且不因此獲益。

TO引導者引導人們在所有曾經發生的事件經驗基礎上,一步步釋放被禁錮的感知,提升個人和群體的意識層次,是拓展個人和集體意識的解放歷程。
土城少年觀護所青雲山莊女孩的反思
人們穿梭在劇場虛擬和現實的鏡子裡,在有觀看或重新命名建立批判意識的過程,尋得自我生命的意義、建立主體意識,凝聚個人和社群共識,是一趟自我培力的教育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