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戲劇遊戲的嘗試

萬佩萱老師在FB遇到2014年樂施會協助北京TO師資培訓的志工孫乙人。
乙人說:我今年上半年帶了一個媽媽的學習家庭教育的小組,用了一些戲劇遊戲引導媽媽找
                                一些自己的感受,效果很棒,我也很開心。
老師問:你能寫點帶遊戲的心得嗎?譬如說說為什麼用遊戲,為什麼是這遊戲,對『用』遊戲
                            有什麼期待,參與者在遊戲時的狀態如何,你自己的狀態又如何....
於是她寫了這篇《戲劇遊戲的嘗試》。

文:孫乙人       新公民計劃  社區教育支持  工作者

這是一個流動社區學習親子溝通的媽媽小組,一共八次活動,每週一次,每次三個小時,有8個媽媽固定參加。學習內容主要是以美國戈登培訓出的《父母效能訓練P.E.T.》裡的理念和溝通技巧為主。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帶領媽媽的小組而且我也想實踐剛學習的PET,就結合了媽媽們的一些需求,我又作為講師又作為協作者用不同的方法帶領媽媽們學習。大部分的媽媽是比較年輕的,孩子只有三歲以下,只有兩個媽媽年齡大一些,都有兩三個孩子,大的孩子已經10幾歲。

P.E.T 裡面有個理念很強調做真實的父母,要和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客觀的描述哪些孩子的具體行為讓家長覺得不能接受,不帶有評價和指責等,這也和非暴力溝通有點類似。 提出這個理念,媽媽們對感受"這個詞比較模糊,大家普遍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當時想試著結合被壓迫者劇場裡的遊戲幫助媽媽們去試著找自己的感受,從身體的直接感受開始學習覺察。

當時北京M組織的社區應用劇場微信群裡和大家溝通了這個想法,讓大家一起幫我想想什麼樣的遊戲最好。最後覺得掌中世界是個不錯的選擇。 做這個遊戲時大概是第四次活動,大家都已經變得熟起來,變得能放開之前兩次兩位年紀比較大一點的媽媽明顯很拘謹,第一次做熱身遊戲名字串燒時很排斥不願意複述別人的名字,可能對她們來說記住名字也有些壓力,身體感覺也很緊繃。

於是第二次活動我就想試試遊戲。因為剛好是六一兒童節,讓大家回憶小時候喜歡的遊戲,做個熟悉一點的活動讓大家沒那麼有壓力我們玩了老鷹捉小雞,效果特別好,大家都回饋特別放鬆開心,像回到了小時候,體驗了作為孩子的感受,特別是那兩個年紀大一些的媽媽,笑的特別開懷。有了這些鋪墊以後,第四次活動的戲劇遊戲大家變的很投入。我和一個助教做了示範以後,第一輪大家開始兩兩組隊,雖然音響設備有問題,外面的環境有些嘈雜,音樂很小幾乎聽不到,但似乎也沒有影響什麼(我自己原來期待有音樂能讓精神集中一些,更容易感受)。

大概3分鐘後,一輪結束後,大家坐下來分別以帶領者和被帶領者的感受進行分享大家的感受很豐富,很好玩,很累,具體的細節我有些遺忘,除了有個家長似乎要跟我確認感受到的一個道理是不是做這個遊戲的目的很有意思,這是我們很常見的思維,我以前也會這樣,似乎每一個事情都必須要有個正確答案或是應該怎麼做。我解釋道,每個人的感受都可以是不一樣的,因為她被不同的帶領者帶領,她自身又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們的這個體驗就是幫助大家尋找到各自不同的感受,並學著把它表達出來。

然後我們又做了第二輪,交換了帶領者和被帶領者,除了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次也有人表示希望照顧被帶領者的感受,讓她怎麼舒服怎麼來,就像要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這次遊戲以後,大家變得比前幾次更會去說出自己的感受,有時我也會去追問她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感受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她們分享案例時,繼續追問她們當時的感受,大家也慢慢有意識去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後來第六次活動聊到關於懲罰是一種不信任的話題,也用了一個一人往後倒,另一個人在一臂的距離接住前面倒下來的人的遊戲來感受。我感覺有一個環節我明顯有一些引導的目的在那裡,不知對不對。(萬:對!就是要這麼『順勢』引導。)有個媽媽說她往後倒的時候覺得自己太重,擔心砸到後面的人,就反復強調後面的人要用力撐住。另一媽媽則一開始擔心自己接不到。

我接過這些感受後,引導了兩個層面,我問第一媽媽反復和後面的搭檔強調要用力,後面的媽媽是什麼感受?另一擔心自己做不到的媽媽最後接住了是什麼樣的感受? 第一媽媽說覺得自己沒有被信任,覺得自己也變得不是很有信心,很擔心會把她摔倒。另一媽媽說沒想到自己可以接住,主要我的搭檔很信任我,這種感覺很好。我就補充分享說,其實信任孩子不是說她真的能做到某件事,而是相信她的想要變更好做更好的心,因為這個過程本來就有很多困難或者能力的限制,當你表達這種相信的時候,孩子也會像你們這樣產生一種動力不願意辜負這種信任。但當你懲罰的時候其實就在表達一種不信任,覺得孩子會做不到,沒有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感覺這個過程有點刻意,呵呵

後來也有一個媽媽分享的點也很棒。她說,給予孩子準備的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急迫去完成,問孩子準備好了嗎?”“我準備好了這個互動非常重要,這是在關注孩子的感受,也是在信任的過程中等待她成長。

至於我自己感受的部分,因為當時還在帶社區工作人員的一個PET的學習圈,當時也是想把同心希望家園的媽媽小組作為實踐平臺讓這些工作人員來鞏固PET的。但因計畫趕不上變化大家的工作都很忙,所以決定我就負責主講,其人來給我當助教了。每次結束也會和大家討論活動的效果,所以也得跟進這些工作人員的狀態。我自己的感受就有點混淆。

但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一開始那個年紀大一點媽媽對遊戲的排斥,讓我挺震驚的,頓時有點措手不及,但也馬上意識到要接納她,就和她說不用複述別人的名字只要說自己的就行。也因為這樣第一次結束後就和她聊了聊具體的情況,知道了她的期待和困惑,突然就明白了她的緊繃,也覺得真正的接納是要從瞭解開始吧。

這八節課老實說我上的很開心,因為我是第一次上家長課,所以每次至少花一天半的時間準備,大部分媽媽們每次都有回家實踐然後把案例拿來分享,大家的參與度很高,從眼神和回饋中我都看到了大家的一種求知欲被滿足的感覺,所以每次上完課我都特別有成就感。而且每次來的助教都能在結束後和我一起討論,讓我也感覺到一起在成長,真的非常好。

但比較困惑我的是那年紀大一些的媽媽的反復問題,她很認真在學,但實踐溝通的時候還是經常一直在用她原本的方式,她還邀請我一起去解決她兒子要買手機的問題,雖然當時陪她一起和她兒子明確了需求和商量了解決方案(PET裡面在解決問題時要先強調孩子的問題背後需求到底是什麼?譬如她為什麼要買手機?買手機只是她背後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但她在下一節課的時候卻告訴我因為兒子要買比之前商量的更好的手機超出了預算就堅決不給買了。我當下沒有再去引導她,現在回想我是有點失望,為什麼她還是沒有追問兒子是不是改變了需求,而是因為她改變了解決方案似乎冒犯了她的權威,就直接一巴掌拍死。突然驚醒,這句話裡面就有各種我的評判啊這都是我對她瞭解以後的的猜測,我不知道那個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可能我本來也比較關注她,和她溝通的也比較多,所以就有了期待她能改變,但結果卻讓我失望。這種情緒也影響了我盡一步對她的干預。

後來我還是沒有問她關於手機的最後解決方法,希望她能夠從課程中從大家分享的案例中慢慢再去自己覺察。可能這也是我希望能學習到的專業技巧,根據不同的經驗知識背景的個人特色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陪伴她們?並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加以引導促成改變?是不是社區工作人員本來駐紮社區的優勢也不一定好?長時間陪伴給她們答疑解問是不是也不利於她們成長。

因為我不是她們社區的工作人員,課程的時間也有限,我最後選擇給了她一本PET的書。但還是留下了這個疑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