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用戲劇發聲!—— 樂施會 “民眾劇場與社區工作工作坊”側記


作者:陳韋帆   (北京)樂施會城市生計項目官員


民眾劇場是什麼呢?當我們開始策劃這個培訓工作坊時,所有參與培訓的NGO人員都在問這個問題。有的人說,是一種表演形式;有的人說,是一種展現民眾生活的方式;有人說,是專業演員表演,觀眾看…… 


培訓開始時,來自臺灣被壓迫劇場推展中心的萬佩萱老師在白板上寫下了幾個大字,我心裡一緊:哎呀,字那麼大,我應該準備大一點的白板啊,不夠寫了!還好,萬老師再沒有寫更多。這幾個大字是:『應用』劇場、協作者,以及作為協作者需具備的三個條件:社會意識、學習的能力、不當老師的能力。萬老師簡單介紹了『應用』劇場的定義,讓大家瞭解這並非戲劇表演專業人士獨占的領地,而是社區社群發聲的一個方法和管道。作為NGO工作人員,如果想成為使用這種方法的協作者,
首先需具備社會意識——能夠關心、認識和分析社會,分析群體境況並能夠反思自身行動;再就是,具有學習的能力——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和總結經驗;最後是,不當老師的能力——協作者不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在引導“互動之中,不僅要保持謙卑,也要學習等待,尊重參與者主體性,讓人們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這句話貫穿了整個工作坊。讓每個參與者留下最深印象的這句話,後來反復出現在大家每天的反思日誌中。怎樣才能做自己的主人?萬老師通過一連串的遊戲及說明,讓每個人都有時間和空間回頭看自己,去觀察別人,乃至去尋找同伴。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在尋找自己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著:我來自哪裡?我覺得自己是怎樣的?我希望展現出來的自己又如何?有意思的是,在場的大部分同工
(編註:NGO工作人員)都是關注弱勢工友和低收入性工作者的前線NGO工作者,她/他們在定位自己角色的過程中,都提到了流動鄉村性別” 乃至階級等概念。作為一個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我,在聽到夥伴們的表述後,才不斷地發現了自己。之後,無論是在感受自己的身體語言,還是在相互協作之中,遊戲作為一個催化劑,給我更多空間消化這些定位。與此同時,也通過與他人(們)的互動和協作,重新感受了主體之間的影響與支持。

 
                                                                         
 一聲:姐妹們上!
                                                                         社區婦女們以即興的行動回應劇中呈現場景

我個人感受這些遊戲的可貴在於,它們能虛構一個場景,讓參與者暫時架空,但這架空又不是純粹的脫離現實,而是抽象出日常生活細節中的重要特質,這一分一秒的當下,只感受抽離後的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在這樣的場景中,遊戲讓我們看到平日裡隱藏在表像背後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從遊戲開始,我們也就進入了戲劇。戲劇比遊戲更進一步在於,在這個虛擬場景中,戲劇需要更深入挖掘參與者背後的故事,包括個人經歷、工作經驗、分析視角甚至喚醒社會意識。夥伴們不斷創造著雕塑、集體雕塑乃至戲劇場景,每個定格背後都是多人生命故事的碰撞與融合。當老師問戲劇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時,大家的回答紛紛:能夠協助人思考;能夠為無法用文字和語言表達自己的工友提供更多表達途徑;能夠讓他人瞭解我們所服務群體的情況,開展公共宣導……萬老師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但答案也許已經蘊含在每個行動者的心中。 



                                                             雕塑:不給錢又怎樣?
                                                                                 討論建築工、家政工、性工作者等群體討要工資的問題

此次工作坊培訓,亦強調種子付諸行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不僅有理論學習,還分成小組規劃實習課程,到夥伴服務的社區與骨幹婦女們一同實踐遊戲與戲劇。說實話之前我一直害怕這樣的打擾對社區婦女來說是多餘的,但是在過程中看到大姐們(編註:社區婦女)開心的笑臉和投入的表情時,我完全放心了。這又讓我想到那句話做自己的主人:我之前的擔心,也許又是另一個角度的忽略主體性了,這種父權式的包辦式操心,難道不是也在矮化社群自身的選擇與判斷能力嗎? 

還有另一個讓我特別想記下的細節是,作為一個培訓主辦者,當我看到某位同工完全不願意投入學習時,那種心情真的十分低落。尤其當對方不說一聲便離開工作坊,我簡直開始生氣了。但就在此時,我想起那句話做自己的主人:是啊,為何她/他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呢?為何我有那麼強烈的控制欲望,想讓對方按照我的意圖去做呢?我們推動工作之一,所做的無非是要尊重”草根NGO的主體性,具體來說,難道不就是尊重對方的選擇嗎?在這樣的反思下,我終於冷靜下來,並認真給對方打了電話,表達我作為組織者希望瞭解她/他的行蹤,只是因為我們需要對每位參與者的安全負責,至於她/他有其他安排,可以提前告知我,然後去參加。令我驚訝的是,對方在表示抱歉之後,第二天開始積極投入了培訓! 

這個小插曲讓我思考了很久。我們作為社會發展工作者,工作的核心並非是一個接一個的專案或活動,而是每個與我們接觸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在和她他們的互動中,不斷警醒自己,不斷保持對自我與他人主體性的覺察和尊重,對方是否也就會回饋以真誠呢? 

於是,問題又回到了開始。民眾劇場是什麼呢?我想,它一個時空,在這兒我們看到特定時空中的人,看到自我與他人的社會落腳點,看到人身後的歷史、經驗、情感與夢想,然後協助人們用最素樸最直白的身體和/或語言表現,進而喚起觀賞者和參與者的共鳴。它讓種子們首先看到自己,看到別人,然後練習去做自己的主人,同時意識到自己的定位,乃至最終成為劇場的協作者,落實所有人都能做自己主人的世界。 

(本次活動是樂施會城市生計主辦的針對社區工作者的系列能力建設之一,

    旨在為服務外來工友的夥伴工作人員提供更多樣化的工作理念和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