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閱讀&對話------《受壓迫者教育學》第一章讀書會紀錄

 日期 : 20141227 6:00pm~9:30
   週數 :  11次讀書會
 範圍第一章  受壓迫者教育學辨正;
      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矛盾,以及矛盾如何克服;                     
       壓迫與壓迫者;                     
       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自我的成就,而是一種共同相互的過程
  成員GC、丑丑、黑人、安、茶


進行方式---回顧
我們將四個月前各自貼在大壁報紙上的問題再次拿出來。
首先請提出問題的人,說說現在對自己當初提出的問題有什麼新的看法
然後請其他夥伴回應。

結黨營私”&”真誠的革命有何不同 ?  by

C     :
  安現在看這問題有新的答案了嗎?
    :  似乎看到第一章的結尾時,會有更清楚的說明。不過我自己覺得所謂的結黨」指得 是一開始就以關注個人可以擁有或甚至佔有什麼為主。
茶     :  人為什麼會想要去佔有」呢 ?
C     
反思是很重要的。
丑丑佔有,聽起來是屬於強制性行為,與順勢而為相違背,也與我自己目前的生命經驗不符。
C    (佔有)壓迫者來說,難道不順勢而為嗎?至於如何(對自己的佔有與被佔有)做覺察、如何反思與行動?答案是透過對話
丑丑 : ……如何可以不要以佔有的方式來與世界產生連結 ?
我想到在南印度有個生態村Auroville, 當時的創辦者之一,Sri Aurobindo35歲之前也是一個極端的革命者------以對抗政府的不公義來行動……。以這樣一個例子,這似乎是一個過程; 曾經他也處於二元對立之間,但後來他選擇了跳脫壓迫與被壓迫者的對立關係,在生態村中創造了新的社會關係/生活模式。
G    : 如何能夠階段性地跳脫」?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為,我若是被壓迫者,我是沒有主體性的,不會認為自己被佔有! 更何況壓迫者其實很難 (大多情況下是無法) 察覺自己正在壓迫別人
黑人最近正好接觸到的(演出),似乎可以分享。
有機會用25分鐘,把自己生命中真實的面向演出來。當觀眾,看著台上的事情在發生,很想衝上台去,阻止那對正在吵架的人。那一幕似乎對應到觀眾的內心------因為自己,自己曾經在過去也是那個正在吵架的人。
然而吵架之人不知自己正在吵架,或不知道除了吵架之外可以做什麼。當他想跳上台去,是想辦法去解決他個人的問題? 還是他所看到的問題可以因為他的站出來而被客觀化 ?
C      : 看見外在結構,用行動去改變;而不是只是滿足了自己的需要、解決了自己的困境。
丑丑 : 如此說來,反思是否可以算是一種把事情客觀化 的過程呢?
C      : 反思只能反思自己,無法反思別人。從自己出發從自我反思到與那些有相同經驗的人一起努力。女權運動不是只有女人的事; 同志運動也不是只有同志的事。
S前陣子現在還需要女權運動嗎? 女人已經過得很不錯了 : 喔喔~你(身為男性)可沒資格說 那些女人需不需要女權運動,只有那些女人有資格為自己說」不過我也可以再問他:「是嗎? 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 你看到她們哪裡過得很不錯了嗎?」然後聊聊沒有很不錯的情況又是什麼? 樣可以發展新的對話。
G   :  應該是看到自己家的女人過得很不錯,所以這樣認為吧(笑)
   透過劇場可以讓人看見,身體與靈魂 (是否受到壓迫)……
C    :  但也不一定只能透過劇場,因為人有個不同於動物的有趣特質人能做主觀、客觀分別。比如說,當我看見丑丑用身高優勢壓迫另一個人,『我』 能夠將壓迫情境「客觀化」。將它客觀化成「一位身高187公分的人壓迫一個矮小的人」而不將壓迫=丑丑這個人。我們對抗的是「壓迫」行為,而不是丑丑這個人。「對話」因此是重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深刻反思。

然後,我們提到「開放式的引導」與「預設性目的的引導」……

 :  我會覺得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與引導者真正不容易的地方是,他的引導是否是真正的「開放」還是具「目的性的」引導呢? 這點大概也得靠反思來不斷自我提醒……
G   :  在引導的過程,如果引導者讓「開關」回到當事者本人身上,便是開放性引導……這讓我想到C教兒子「負責任」的過程……
丑丑 : 想回到「意願」討論。參與者( 即延續前面的「被引導者」)在對象本身沒有提出「想接受開放式引導」的意願之前,引導者其實可以選擇暫時不說。這時就會想問,那這個引導者如何做到去信任與放手呢?
C    :  說到「放手」,或許還要先聊到解放教育是否就是「完全的自由」 ? 人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嗎 ? 這將會是另一個討論主題。
黑人 : 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中,看過一位夥伴的教育方法是,在了解學習者所要去的目標之後,教育者為其搭建階梯,好讓學習者一步步邁向設定好的目標。也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是學習者的探索過程中就少了很多其他方向的摸索。學習方向的決定權仍握在教育者手中。
丑丑 :  (分享一個小丑的課程)
在那堂課中,我們一群人要從A點走到B點。唯一的指令是「要模仿他人」然後,有趣的事發生了……那,誰要模仿誰呢?這個練習結束後,老師說,這是要讓我們去體驗「百分之五十的自由」-----當我們擁有百分之五十的自由時,人是選擇觀望,還是選擇作百分之百的自己呢 ?
C    : 回到前一個問題,如何不落入「結黨營私」?革命的行動與反思不能停止。旦停止,就會是,換了一群壓迫的人。又回到被壓迫者與壓迫者,握有資源的與無資源的二元對立關係模式。
C    : 而我發現,許多革命者,最後推動他們行動的核心是「愛」。
丑丑 : 那是否,如果「愛所有人」就沒有結黨營私的可能?
  :   我只能說,這份愛跟戀愛不一樣。比如,像曼德拉當上總統時,他沒有對當年壓迫他的白人報復,我覺得『愛』指的是這種大愛
丑丑 : 這種「大愛」有辦法培養嗎 ? 是與生俱來的嗎?
C   : 愛沒有辦法培養耶。或許有人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給他很多愛,或許他因此懂得愛他人。我是當了母親之後才開始學習去愛孩子,現在也還在學習……
( 先跟大家說掰掰~~~ )


二、在何種情況下人會選擇不自由的安全感呢?  by
C   : 那不就是我嗎 哈哈。因為很安全,雖然有點不自由,但也不賴,那就待著吧(指走入婚姻)
黑人: 我在想,是否只要是當人「相互扶持」,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相處就會產生「不自由」?
C   : 不過,生活中我們其實很多時候做的決定,都不見得是有意識的選擇。
黑人: (分享腦海中的一個畫面 )
有兩個幾乎重疊的圓,它們處在同一個小小的空間裡。那空間只有一個小小的出口,此時,兩個圓會不會互相怪罪對方「你搶了我的空間」呢?我想說的是,自由與權利,常常難免彼此侵犯,有時()
丑丑 : 那你在這段關係中的「不自由」,有讓你有「安全感」嗎?
黑人 : 我的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耶。

三、81頁的主體性與客觀性不能截然二分有點看不懂 by 黑人

丑丑 : 這可能還是跟哲學思維中的「唯心」與「唯物」論有關。
唯心論主張「萬物唯心存在,唯一可以確定存在的是在意識中呈現的世界,至於外在世界是否存在,則是不可證明的」。唯物主義主張「世界是由客觀的物質所組成的,所以人的意識是感官接收到這些物質後,在意識中呈現,所以人的意識是被外在物質所決定的」。作者這裡應該比較是想表達,但在「解放教育」的實踐道路上,兩者一樣重要。也就是主體性與客體性一樣重要。


四、什麼是與被壓迫者在一起”?  by 丑丑

C   : 我不知道這裡的「with」是否是指必須與被壓迫者他們一樣地去生活。但我知道「對話」的重要。因對話而產生的學習和自我教育效能。作為教育工作者希望能把自己發揮到最大。
黑人 : 勞動的經驗或許與教育同等重要 ?
C    : 佛陀修行的歷程有個故事。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年,為了悟道。一天,一艘船從他面前的河划過,他聽到樂師對學徒說 : 「樂器上的弦,轉太緊,會斷。太鬆,則發不出聲音。」悉達多聽到了,起身離去,結束以苦悟道的行為。
丑丑 : 之前我也會覺得一定要「being with the people」才叫做正確的。但現在覺得「being with」 或「for the people 其實都可以。
丑丑:現在比較關注的是,掌握語言能力的人,要能開啟對話,開啟覺知。如果太聰明,語言能力很好,是要大家follow你的意向,還是你會真的願意傾聽他們真的要的是什麼?
可能還是會回到「信任」如何建立? 如何讓帶領者願意信任那一群人,甚至允許他們緩慢的走向不一定比較有效率的方向
C   : 對人的信任是透過經驗去累積的。我對人的信任是當時在主婦聯盟社運過程建立的。對「人民的力量」的相信,是因為看到改變的可能。當時我們才幾個人,在街頭進行連署,結果改變教育政策……。當然,我也常常前一天頭破血流回家痛哭,第二天再繼續。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很重要 !


五、什麼是對話”?  by C

黑人 : 對話就是「聽」跟「說」嘛 !
C    : …(拿起一本書托在手上) 可以請丑丑說一下你看到什麼嗎?
丑丑 : 書裡夾著很美的書籤……
C    : 可以再仔細描述一些 ?
丑丑 : 看到便利貼貼在書的中間……
C    : 那可以請黑人敘述一下嗎 ?
黑人 : 書皮表面有點皺皺的,用五隻手的手指尖托著……
G    : 書封面有中文和英文字……
C    : 這是對話的「開始」。每個人先看到書的外面,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接下來,黑人說裏頭有一隻白色的? 我們再翻開來看看裏頭(揭示假設)。每個人說自己看到的,也聽別人說,沒有、誰問題,而是開放的聽在劇場「雕像」十個人看有十種不同的解讀,都沒錯,因為反映了自己的內心。
丑丑 : 這讓我想起之前有參與過一種「焦點討論法」-----討論可分四個階段:
O
客觀性  R反映性  I詮釋性  D決定性,建議可以由OD循序漸進。不過一般的討論好像都直接進入I D的階段……
   :   那少了前面的兩個階段,會有什麼影響嗎 ?
丑丑 : 少了前面的客觀性,容易出現大家談的是不同的事情,卻以為別人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少了反映性,擇缺少推動人做事的情感面,忽視了內在心理的動力,有可能很有道理的事情,卻沒有動力想去執行。


六 、時間近尾聲,針對第一章結尾的提問補充

丑丑:補充一下這段引言是引自佛洛姆的《人之心》這本書
……創造與建構的自由,懷疑與冒險的自由為了追求這些自由,個人必須成為主動與負責任的個體,而不是成為一個機器中的奴隸……若社會情境是為了確保自動化機制的存在時,結果將不是生命之愛,而是死亡之愛。…P103
黑人 : 因為最近在看《風之谷》的漫畫版,覺得生死本是一件事情,這裡對「生命之愛」與「死亡之愛」的截然二分我並不是很認同,這樣的分類可能有其便利之處,但也有一些風險。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段話……P95
當一個農民好不容易了解到自己是依賴的時候,他開始有勇氣去克服自己的依賴性
不過以下這段話,關於農民的「依賴」以及他了解之後可以克服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指他的痛苦一切都是因為「他依附著雇主」,但他不知道「依賴」原來才是原因,所以他痛苦卻不知如何改變 ?
農民是個依賴者。他不能說出他想要的是什麼。在他發現自己的依賴之前,他是生活在痛苦中。他在家中發脾氣,向自己的孩子吼叫,毆打他們,生活在失望中。他抱怨他的妻子,並認為所有的事都不如意,但他從不向自己的雇主發脾氣……P99
黑人 : 說到農民,如果我現在沒有論文壓力的話,還想蠻想找農民來演戲的,尤其是最近政府搶水強迫農民休耕的事件……


~ The end is another beginn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