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論壇劇場在香港的現況及將來」研討會記錄 四之二

TO中心網站編註:

近來【論壇劇場】在台灣、香港兩地蔚為風潮。事實上,【論壇劇場】帶領者(facilitator)(或【論壇劇】導演)的角色與定位,關係著參與對象、創作過程與目的差異 譬如,

學校教師———參與者是校園學生,議題與學生生命經驗、教育目的緊密連結。

戲劇導演———創作一齣論壇劇、約聘演員公開演出,熱門話題和票房決定議題。

社會行動者——劇場參與者來自弱勢社群,議題反映他們生活的現實,人們透過

                        戲劇活動和演出探索個人和社會『改變』的可能。


故,不同身份主持的工作坊或演出,其所涉及演出人員、觀賞人群,引導探索(或蒐集)議題的過程和態度,都存在本質上差異。讀者閱讀本文需伴隨思考發言人身份背景,才不致於瞎子摸象錯誤認識【論壇劇場】(或【論壇劇】)。


「論壇劇場在香港的現況及將來」研討會記錄  


莫:多謝Jack。接下來請Pboebe (陳玉蘭)跟我們說。Phoebe是負責香港藝術學院和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合辦的戲劇教育碩士課程,她亦在英國受過訓練,很快會成為博士。

陳: 承你貴言。我想說,我知道今天研討會之前會觀看一個演出,以及之前莫先生邀請我講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自己已經在思考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在剛才的劇場裡都會有些答案,但與此同時,我也想藉著這些問題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想法。

第一件事,當我知道要上來講論壇劇場的現況和發展的時候,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會問,如果只去說論壇劇場這個手法,去討論這個手法在香港的現況和發展的時候,其實意義何在呢?還是在談下去的時候,這個手法帶來的意義是否在於互動劇場在香港的情況及可以帶來的潛在可能(potentials)呢?還是我們說的,是一種用社區劇場(community theatre)的方向去看,就是怎樣把劇場帶給更多的人,而不是傳統的劇場,只為某些人而設,只是某些人才會這樣做,究竟是再說那一樣東西呢?我自己也在思考,我們究竟想怎麼去看這一件事呢?

第二件事是這個計劃(《人種誌戲劇、生活劇場及論壇劇場》系列劇作)有趣的地方是嘗試結合一些不同的手法。基本上人種誌劇場(Ethnodrama)期望達致的是透過劇場令我們對某些社群有更深刻的了解,但論壇劇場想達致的東西會有一些不同。如果你剛才有在看,或者你之前有接觸過論壇劇場,就會知道它是想嘗試去呈現一些問題,或者一些比較有爭議性的論題來給大家討論,讓大家嘗試去解決。我會不禁去問,當兩樣東西放在一起的時候,這兩樣東西有沒有衝突呢?有沒有張力呢?或者稍後Grace可以跟我們分享更多。因為我自自然然會問,當我希望呈現一個社群的獨特性,他們的生活面貌,生活面貌不止於問題和困難,但如果我要將生活面貌變成一個論壇劇場,無可避免地要去強調那些部分,才可以製作出一個論壇劇場出來。當中Grace可能有很多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在進行這個計劃時如何處理中間的張力(tension)。

然後另一樣我會問的東西,好像剛才的演出已解答了我的。演出時我也會問一個問題:論壇劇場基本上是有一個假設的,假設我在台上呈現的故事是台下的人也能夠有感受,因為觀眾要去喊停,要有意欲去參與,當他們認為那件是不關自己的事時,他們不會去喊停;基本上論壇劇場有這麼一個處理,亦相信群體的力量可以一起去處理一件事情。所以我會問,當我看的時候,我知道這一班時演藝學院畢業生,一班是社工,一班是更新人士,他們的故事如何可以與觀眾連繫呢?這些都是我看這個劇之前所想到的問題,但我看得見主持人處理得很好,從故事裡找一些普遍(universal)的主題出來。

我們看到這故事說的,可能是當我們面對一些我們很想衝破、但衝破不到的事,在場的人有這樣的經歷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令台上的故事和台下的觀眾連繫起來。而今天我看這個劇場的時候也看到觀眾有很多的感受,很強烈的感受,這些感受是慢慢從看一個人、一個群組的故事,開始和他們連繫起來,這一個步驟很重要,否則後來很難做到觀眾走上台去改變一些事情的狀況。這是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準備今天要來參加這個講座之前想的問題。

另外我想說的是論壇劇場在香港的發展的狀況,我猜就沒有一個人能夠很概括地說發生過甚麼事,寫一段歷史出來。我想跟任何的社區劇場或者一些學校裡發生的戲劇教育活動、應用劇場的情況很類似,其實我們很少可以在公開場合買票去看一個論壇劇場的演出,大部分情況不是說他們見不得光、見不得人,而是本質上它不是讓一些會購票入場的觀眾去觀賞,而是想達致一些教育的、軟性的目的,所以這些劇場多會在社區裡、學校裡、社群裡發生,所以它某程度上不是很顯眼(visible

但是我自己也在這個範疇工作,其實點點滴滴我也會看到一些轉變。例如有一次我在做一個教育劇場的活動,當中有一部分是論壇劇場,通常我們的對象是中學生,我們不會跟他們說稍後我們會做一個論壇劇場,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在說甚麼,當我們說外星話就無謂了,我們只說:「稍後我們會再做一次那齣劇,如果去到某一些位置你認為不妥的時候,你可以喊停。」突然有幾個女中學生就喊出來:「Forum Theatre!(論壇劇場)」那時我意識到那些事情一路滲出去,在社區裡一路有人在認受、在明白這些不同的形式。我們在休息的時候也問那幾個女生怎樣認識論壇劇場,她們說:「課外活動劇社的老師教過我們論壇劇場,但是我們從來未見過一個正式的論壇劇場是怎樣做,所以今天很開心,可以看到這個劇場。」我講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反映,在我小小的生活面貌,小小的遭遇(encounter)裡,也在反映一些事情給我知道。

相比起Augusto Boal 1995年來香港辦的一個論壇劇場工作坊之後,我們也嘗試做一個論壇劇場的片段,當時台上的演員和觀眾差不多吵架,就是因為一個演員很不滿意一個觀眾的intervention(介入),說「你不能這樣改我!」,在比較之下我覺得我們已經走前了很多。我想說是對於論壇劇場的精神,它的手法和它的功用,在我的接觸面上我覺得是比較成熟。初時它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互動劇場,讓觀眾可以投入點,學生學得精神一點,但互動本身的意味並不只在於此,而我漸漸看到愈來愈多的應用劇場工作者去嘗試去用這種手法,當中的思考都看得到是越來越成熟。

現在我們對一些互動劇場都比較熟悉,比較了解,甚至在不同的生活面貌都接觸過,我們可以繼續思考下去,或者是我自己繼續思考甚麼?第一,就是不同的互動劇場的目的之間的一些趨勢,和這些不同目的之間會不會有衝突呢?因為我初時看到論壇劇場剛出現的時候,就是受壓迫者劇場的背景,原意是想在社群裡有一種團結,大家一起去處理一些問題,還有賦予權力給那個社群(community)去處理自己的oppression(壓迫)。但正如Jack所說,在香港的oppression其實是不明顯的,或者沒有人覺得有壓迫,沒有甚麼大問題。我想這個大趨勢,受壓迫者劇場的觀念來到香港的時候,今時今日我們在用論壇劇場的時候,有多少人仍然會用這個方向去做呢?

我又看到第二個趨勢是教育上的趨勢,希望透過論壇劇場來帶給別人一些understanding(認知)。我覺得今日我們在剛才的劇場裡,其實也帶了很多認知給我們,讓我們明白一些事情,明白了一些人的生活,明白了一些人的困難,甚至我們明白到社會上如果要轉變一些事情時,我們要有甚麼的改變。而比較起人種誌劇場的時候,或者一些社區劇場的時候,它們的目的是讓一些群體(community)去發聲(voice out),去說他們的故事,尤其是一些弱勢社群,他們的故事在社會上很少有機會被人聽到,我們希望透過劇場能夠重視他們的故事,表揚他們的故事,讓他們的故事被人聽得到。

正如我說,我都會問一些不同趨勢、不同目的之間,會不會互相矛盾、互相衝突,或者大家會不會打架呢?我想這不是容易的、立即有答案的,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試驗,而今次也是個很大膽的試驗,從試驗中每次去反思,去評估每一次究竟達到甚麼效果,或是有甚麼困難,這是要一直繼續思考的一些問題。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