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發芽的種子──花東區種子師資實習工作坊

發芽的種子                   文:施宇凌(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志工)


  20138月,我在因緣際會之下與牛犁的夥伴們一起參與了「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在花東舉辦的種子師資初階培訓課程。老實說,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被壓迫者劇場到底是什麼東西,倒是被「劇場」兩個字嚇壞了,「可是我不喜歡也不會演戲啊!」,我一直這樣想而且這還不是一個純粹參與的活動,我們報名的可是種子師資的培訓啊,種種因素使我直到報名前一刻都還在猶豫。最後,我的好奇心戰勝了不安,我實在很想知道,「被壓迫者」跟「劇場」要怎麼連結在一起。在24小時的培訓課程中,老師利用各種遊戲、活動,帶領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心靈和腦袋去體會及理解何謂被壓迫者劇場。我從一開始的猶豫、不安,到後來慢慢打開自己的身心,試著用一種新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連結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才慢慢開始感受到被壓迫者劇場做為一種與人工作之方法的可能性。(關於花東種子師資培訓可參閱另一篇文章)

  如同前面所述,我們這批種子師資是有任務的,我們不只是參與者,更被期待成為向外開枝散葉的種子,所以培訓後我們必須規劃6小時/兩個單元的實習工作坊,由我們自己帶領很大的挑戰,是吧?當時一起參與培訓的牛犁夥伴人數不少,所以我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還有一位來自臺北社服機構的夥伴),但在規畫實習內容時,我們決定將兩組6小時的實習,合併成為兩天共12個小時的工作坊,一方面讓參與的夥伴們(組織內的工作夥伴及社區長者)能有足夠時間體會被壓迫者劇場的內涵,另一方面也比較能延展團體探索的深度。我這組帶領的是第二天的活動,有了前一組夥伴們的身,第二天帶領起來其實容易許多,這點真的得坦白所以即便前一組的夥伴始終覺得自己帶得不好而我們帶得很好,我還是得必須說,那是因為第一天真的比較困難啊!

  我在這次實習工作坊擔任觀察員的角色(一天是實習的參與者),第二天輪到我們接棒時,先由我們的協同領導者(以下簡稱co-L)開場,向大家說明這兩天工作坊的意義與內容,特別提及「當自己的主人」這個核心概念,因為在前一天的檢討分享中經由老師的提醒,我們才發現第一天似乎忘了特別說明這個重要的概念。待co-L開場後,才交棒給領導者(以下簡稱L)開始今天一整天的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帶大家「走動」,L以鼓聲做為走動指令的提示(敲一下是停、兩下是走、三下是用身體某個部位和他人打招呼),同時提醒大家在過程中保持安靜、平均分佈在整個空間等規則。不過我覺得L似乎一次給太多指令了,導致大家一開始有點混亂、反應不過來,而有時L的鼓聲有所猶豫,也造成夥伴無法立即反應。同時我也留意到當活動進行時,co-L並未參與其中而是站在L旁觀看我覺得co-L的角色應該是要參與在活動當中,才能適時從參與夥伴的角度與L互動或回應L的指示(即扮演「接球員」或「暗樁」的角色)。還好,除了開始的活動之外,後來co-L都有參與在活動當中。

  除了「人」的因素外,「環境」也會影響到整個團體的動力運作。因為這次我們借用的活動場地有一小塊高起的講台,無形中限制了夥伴行動的範圍,我觀察到雖然有兩三位夥伴會在走動時走上高起的講台,打破空間的限制,但多數仍侷限於「台下」的空間。我想,未來在場地方面,或許應該盡量選擇沒有明確劃分區域的開放場地會比較好,尤其是這種有部分區域高起的場地,更容易劃分出「台上/台下」的差別;除限制可用的空間,也特別凸顯L與參與者之間的權力位置


在圓圈分享的夥伴們
                    在被壓迫者劇場「對話」很重要。藉由彼此之間的分享討論,往往能說出很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在對話中說出自己的話,覺察自己的感受。這也是為什麼每個活動,老師都會帶領大家做分享,然而這是前一天的夥伴們做得比較不足的地方,於是今天我們更留意在每個活動中預留分享的時間。當第一個活動進行到中段時,L請大家圍圈分享,其中有夥伴提到L所下的指令(鼓聲)不夠明確,讓人有點手足無措,更直接挑戰L是否是故意的,L則立即澄清自己並非故意捉弄大家或沒有留意大家的狀況。我感覺L的防衛機制很快出現,反而少了一些討論的空間,例如可從學員所提出的質疑中延伸出壓迫與被壓迫的權力關係等更深入的議題。

  第二個遊戲是「跟我這樣做」(一人做動作,其他人copy三次),比較特別的是co-LL在示範時都站到圈圈中央表演示範動作,使得夥伴們之後都到中央表演,而這與老師先前所說的「分不出演員與觀眾的圈圈上」有很大差異。後來在實習結束後的種子討論我有特別提出此事,co-L表示這是和L討論後的決定,是故意要讓夥伴感到有壓力並且能夠承擔這份壓力,試圖將這個壓力的意義延伸到工作場域上的承擔責任。但我仍覺得這樣的做法尚有討論空間,雖然我能理解co-L的意思,不過這當中所透露出的「壓迫被壓迫」關係太強烈。我覺得若L自己清楚這麼做的目的為何,並非完全不可,但如果能讓夥伴自己決定要在圈圈裡或圈圈中央呈現,也許是更為折衷、平衡的做法。

  這個活動進行兩輪,第一輪僅有動作,第二輪則加上聲音整體而言今天大家的肢體比前一天放得更開了。後來在討論分享中,大部分的夥伴都覺得有聲音比較好發揮,但也有夥伴認為沒有聲音的肢體表現反而讓人更有想像空間、能夠表達更多意思。我覺得這些討論似乎都有慢慢進入雕像、形象劇場的範疇,對於沒有刻意引導便有這樣的討論內容,我感到很驚喜啊!

  緊接著進行的遊戲是先前在培訓課程時由夥伴提供的idea──「交換名字」本來有點擔心因為參與者中有長者的緣故,也許不能順利進行這個活動,沒想到長者並未感到特別困擾,記憶名字這事有時真的跟年紀無關啊!不過當中有一位長者選擇退出這個遊戲,當然L尊重夥伴的自主權,然而co-L卻特地將夥伴的退出在團體中標舉出來,對大家說「接下來有更好玩的,她要先在一旁養精蓄銳」,我知道co-L沒有惡意,只是這樣特地點出來究竟有沒有必要?還是讓因故不想參與的夥伴更顯不自在?在這個必然會混亂的遊戲中,我發覺L並不會太快跳入混亂之中控制場面,而是讓大家先混亂一陣子之後再介入,我覺得這種有限度的混亂反而是好事。而L更說了一句我覺得很棒的話──找不到名字是正常,找到是平常」,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消解了長者因為找不到名字而可能有的挫折感,更讓每個人都不會特別失敗或優秀,不管你是否完成交換名字的遊戲。

  接下來進行的是我們在討論實習內容時新發明的遊戲,變形自老師帶過的活動,「心情劇場」。L透過語言引導大家從蛹開始演出動作,慢慢變成毛毛蟲、再變成蝴蝶,隨後加入天氣變化和「生氣了」的引導,請大家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意識來動作,除此之外並未有更多限制或指令,因此可以看到夥伴們的多樣性。有的人顯然感到困擾,無法隨著天氣的變化做出不同動作,但也有人利用場地空間發出聲音(如用百葉窗製造下雨的聲音)。隨後當L加入「生氣了」的動作指令後,我發現有些夥伴開始與其他人互動,例如朝對方做出打、罵的動作,甚至有看到夥伴將對方逼到牆角做出毆打的動作(雖然並非真的有生氣的情緒或表情,反而比較像玩鬧)。我覺得這時候如果L有看到,也許可以適時提醒大家「自己做自己的動作」,因為這種負向情緒的演出互動其實也是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接著由co-L接棒帶領第二階段的心情劇場,這次沒有從蝴蝶開始,而直接從走路的速度快慢變化到各種情緒交替。在情緒交替方面,由於是從微笑突然生氣開心太開心(加上聲音)平靜,中間歷經瞬間反差較大的變化,使得有夥伴在過程中一度直接回說「哪有可能」。


            展翅飛舞的蝴蝶們


  幾乎大家都有這種情緒被控制的感覺,乍看之下每個人有選擇如何展演情緒的自主性,但實際上到底是真正的自主還是被控制的自主?後來在討論中更有夥伴直接挑戰這個活動的真正主題與目的到底是什麼?她表示除了感到疑惑外似乎沒有別的了。夥伴們的反應恰恰點出了這個活動的可議之處我認為這個活動的引導討論很重要,但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究竟要如何引導才是較好的方式也許首要條件就是帶領者自己要很清楚這個活動想給大家的感受和後續延伸出來的意義是什麼吧。

  上午最後一個活動則是「雕像練習」,要讓大家漸漸進入另一個階段的團體發展了。L先邀請一位夥伴當泥土、一位夥伴當雕刻家,試著做出一個雕像。不過似乎因為L的說明不太夠,再加上出來示範的夥伴沒有參與過之前的培訓課程,大家顯得有點困惑。直到第二組示範,大家才慢慢地比較理解怎麼做雕像,並試圖增加第二個雕像。在大家理解何謂雕像後,L將夥伴們分成四組,並考量到長者的狀況而將長者平均分配在各組,L將事先想好的雕像主題分配給各組,讓各組自己討論要如何呈現。我覺得引導雕像練習本來挑戰性就比較大,再加上L的說明也確實略顯不足,例如是要所有組員共同組成雕像還是由一個人當雕像、是一張圖片還是多張圖片等,規則沒有說明得很清楚,所以夥伴們算是從做中學。不過即使大家剛開始有點摸不著頭緒,後來也都能進入狀況,做出很不錯的雕像,有點可惜的是L沒有在每個雕像呈現後立即分享或開放討論像我就很好奇有些沒有明確動作的夥伴扮演的角色或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看得出來夥伴們演出的主題是什麼嗎?
         (答案是:插秧種田)

  
  接著L以五人一組的方式,一次邀請一組上台呈現主題雕像(題目仍由L指定),並讓所有夥伴都輪到,不過其中有些夥伴一開始不願意上台,最後在co-L的要求下有些不甘願地上台。我在想的是,面對這種參與度較低的夥伴,Lco-L究竟是要保持開放態度讓夥伴自己決定是否參與其中,還是應該要求大家呢?當然在理想狀況下,我們都覺得要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性,但有時候參與度太低的成員反而會消耗團體動力,這讓我有點苦惱啊!

  時間很快來到下午,下午的活動先用「連體嬰」暖身,以鼓聲做為指令,漸次由2人、3人到4人肩靠肩一起走,因活動空間較小,所以容易互相卡住,不過也因此增添許多樂趣就是了。在討論的時候,夥伴們提到互相卡住時必須有所進退這件事情,co-L進一步將這點延伸成「進退之間是一種懂事」,我自己是覺得co-L在團體中的角色具有某種引導功能,這種具有價值批判的話語也許要更小心地運用才是。喔,對了,今天中午只休息一個小時,似乎有點不夠,至少對我來說不夠,應該還是一個半小時比較剛好,時間的安排也是工作坊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許未來可以更謹慎安排。

  結束暖身後,下一個遊戲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掌中世界」,在L說明規則後分兩批進行,基本上大家都很快進入狀況,只有一位長者一開始手動很快,但在經過兩輪的練習及夥伴們的協助、引導後,長者也能進入掌中世界的緩慢氛圍之中。然而我發現遊戲過程中有部分夥伴自己交換partner,如果不是因為身體有狀況,我覺得L應該要適時提醒夥伴避免這麼做,因為如果沒有充分體驗帶領與被帶領兩種角色,很可能就無法感覺到「壓迫被壓迫」關係的流動與變換。後來在討論、分享時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長者說這兩天活動下來,自己的身體變靈活很多,感覺也變年輕了,明明這些長者平常都有參加社區樂齡班,會跳健康操、活動身體啊如此看來,劇場裡這些簡單的遊戲、活動,似乎長者帶來不同於一般活動的正向生、心理影響。


      ↑大家在小小掌中世界裡體會帶領和跟隨的感覺

  這天的最後一個遊戲是「形象劇場」,終於進入這兩天的重頭戲。L將大家分成四組,同樣將四位長者平均分配到各組,這次的主題是請大家在各組內分享自己「生命中最難忘的事」,不限開心或難過,只要是最難忘的;最後再決定一個故事,以雕像呈現。討論過程中大家都非常熱絡,說了自己的故事,除了其中一組是以新移民姐妹的故事為主題之外,其他組別都是呈現長者的故事。在雕像呈現之後,L更邀請故事的主角來說自己的故事。大家都說了很棒的故事,老實說我還滿感動的,有點意外最後的呈現效果怎麼會那麼好,大家真的都說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

  夥伴們在討論、分享當中也有說到這點,演出「自己的故事」的感動和指定題目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不正是被壓迫者劇場的核心價值嗎?真的很讓人感動啊!除此之外,兩個月前灑下的種子真的有發芽的感覺,因為有一位從種子師資培訓一路走來的夥伴分享說,自己參與培訓課程以及帶領團體的一切能量都會「成為我未來的養分」,更期待未來能將這些養份應用在工作場域之中。聽到這種話,怎麼能不感動呢!

         ↑阿媽生命中難忘的故事

    寫到最後我想說的是,種子師資的表現都很棒!真的要拍拍手!尤其部分夥伴完全沒有帶領團體的經驗,能把每個活動順利帶完還讓大家開懷,真是太值得鼓勵了!而參與夥伴們的超預期表現(不論是肢體或討論分享的深度)相當讓人驚艷,於是我禁不住開始想像更多不同型態、議題、對象的被壓迫者劇場,更開始期待下一次的被壓迫者劇場了,忽然覺得小小的種子似乎有迫不及待想長大的感覺……(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