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8.9.3
劇場,革命與對話--探查「被壓迫者劇場」 文 鍾喬(特約評論人)
奧格斯特・波瓦(Augusto Boal)這個名子,在當下全球的劇場界,幾乎成了「民眾戲劇」的代表性稱呼。人們總是會問:「民眾戲劇如何被定義?」但,我們也都知道,一件充滿人的想像與現實交織而成的文化或藝術成品,當它被生硬的定義時,也就是失去真相探索的同時。也因此,在甚麼樣的特定時空與條件下,發展並生成朝向民眾為主體的戲劇,是訴說戲劇之於民眾的重點。波瓦所形成的代表性,一般說來,都集中於他與他的Arena 劇團共同創造的實作與方法,這無庸置疑。因為,劇場既是當下的藝術,更是布萊希特(Brecht)所言:「敲打現實的鐵鎚」,因此,得以被實現出來的方法,在效應上,遠遠超過了背後所潛藏的思想。恰恰是如此吧!當我們不去理解其思想背景時,我們也在一種工具性需求的層面上,運用這些在不同社會、文化支點上,可能產生完全不同反應的技巧,而不知如何區辨:從技巧到實質界面的辯證。這就很難如波瓦在他的名言中所言:「將英文的Crisis 用中文來解釋,得以是『危險』的『轉機』。」亦即,不自覺於技巧的侷限性,也會有陷入不自覺於危機或將在身旁發生的可能性!


